第 1 阶段
信息化建设的起步与探索
本世纪初实施的ERP信息化项目,构建了以业务为驱动、财务为统领的信息平台,为企业经营、生产和各项管理提供了强有力的抓手。
印刷ERP管理系统流程图
基于ERP系统实现从订单生成、生产组织流程、物料领用、成品发货到开票收款全过程的信息共享,使财务人员把业务的监控前移到订单生成环节,降低了企业的经营风险。
运营管理过程的数据和信息全面融入ERP信息管理系统,实现过程周期的可追溯、可审核,提升了运营管理的准确性和效率。
流程再造、管理重构、组织变革与ERP项目的实施同步展开,从上到下彻底改变了员工的思维模式,打破了固有的利益关系,消除了管理壁垒,精简了组织人员,管理和后勤机构及人员减少了一半,整个公司的精神面貌焕然一新,吹响了拓展社会业务的号角。
第二阶段
综合能力和服务质量持续提升
2007年我们开始引进计算机直接制版系统,构建数字化印前工作流程,将印前由DTP技术转向CTP服务。
建设数字化资源库,对出版文献“电子底片”档案进行信息化管理,并与ERP无缝集成,实现优质客户服务与快捷高效的内部运作的双赢。
与ERP对接,打造“云印刷”线上服务平台,为客户提供订单生产、纸账管理、发票结算、往来付款等信息的查询及推送服务。
进行大规模设备技术更新改造,引进数码印刷机、高速胶印机、全系列精装印刷机,提高设备自动化水平,提高印刷装订吞吐能力和产品质量。
通过剥离非印刷业务和资产,回归主业,着力提升核心业务,公司业绩逐年提升。
第 3 阶段
精细化、标准化管理持续提升
ERP废弃物管理模块上线,运用信息化技术和流程管控手段,精细化内部废弃资源销售管控。
2015年上线ERP设备维护管理模块,对设备维护、维修援助、备件采购等全“生命周期”进行精细化管理,实现维护成本大幅降低。
2016年上线ERP成品管理模块、物流成本管理模块,规范和加强成品书仓储、发货及物流成本的精细化管理。
我们投入引进商用轮转机、高速装订线、小册子堆叠机等自动化高速印刷装订设备,不断提升精细化服务能力。
第 4 阶段
智能建造探索
2017年以来,在短交期生产、多品种高品质要求、材料价格上涨、劳动力成本增加等多重压力下,安徽新华每年投入2500多万元进行技术升级改造,加快自动化、标准化、信息化建设进程,开启智能化探索。
1、提高设备自动化水平,进行省力化、省力化改造。
设备引进与改造。先后引进进口胶印机、商业轮转机、高速胶装线、进口锁线机、CTP制版机等先进设备,提高设备自动化能力。对所有新增设备均要求开放数据接口,印刷装订设备要能实现智能调机、参数预设功能。对现有设备进行自动化、连线化、省力化创新改造。如胶装线配备连线装订装置,实现分页、胶装、装订、裁切的自动连线生产;切纸机配备自动上下纸装置,组成裁切系统;折页机配备创奇收纸机,减轻工人劳动强度。
乐口联络线改造方案
普及质量检测技术。在排版机、折页机、锁线机上安装传感器、摄像头,组成视觉检测识别系统,实现错贴、白页、缺页等在线自动检测、纠错;在印刷机上安装计数、配料装置,准确标注印刷品数量;配备印刷质检机,对印刷样稿扫描电子文件与标准样稿电子文件进行差异比对,放大显示进行质量检测;安装在线称重装置,对每本书进行同步在线称重检测,不合格品不停机剔除。
采用数字化工作流程和色彩管理。将印前数字化工作流程延伸到印刷,在胶印机上实现PPF油墨文件传输和油墨预设置,并于今年开始实施胶印全面色彩管理项目,提质增效。
胶印油墨预设和色彩管理
2、提升标准化管理水平,以标准化推动精益化。
建立印前技术和管理流程标准化体系,主要包括建立数字化工作流程和色彩管理体系,从印前阶段的标准化入手,技术上通过印刷色彩特性文件来保证印刷结果与数码打样色彩的一致性;管理上通过建立与数字化工作流程和色彩管理体系相一致的日常生产流程来实现。
建立生产工艺标准和控制程序,确保操作指导书、工艺标准手册发放并培训到每一位员工,控制程序张贴在生产现场,考核办法发放到每一位管理人员。
建立了质量管理标准化体系,制定了质量标准化管理手册、质量管理流程图、三科教材质量标准和专用试验表,不断加大检测技术在质量检测过程中的应用。
建立标准化设备管理制度,制定《设备管理标准化手册》,规范设备采购、招标管理制度以及维修保养标准要求。
3、加大信息化建设力度,提高智能化运营管理水平。
建设WIFI印刷工厂,厂区内有线局域网、无线WIFI全覆盖,各类终端应用到生产现场和机台,复杂的信息录入、技术文档等都可以在电脑端操作,简单的输入、操作反馈等实时操作都可以在Pad、手机等移动终端上实现。
WIFI智能工厂布局
构建ERP&MES一体化信息系统。在ERP基础上构建MES系统——计划、控制、执行、反馈、调整的闭环系统,实现生产指令到机台、班组的一级调度。MES系统辅助产能负荷提前排产、质检数据移动反馈、工序进度实时在线生产协同。
二维码产品追溯管理。通过信息化技术,在每捆图书上都贴上二维码标签,通过扫码即可获得产品的用纸、原辅材料、生产过程、质检等信息,相当于给每本书都贴上“身份证”,实现产品质量可追溯。
设备直连MES,以单张多色胶印为试点,设备利用自身软件、PLC、传感器等技术进行数字化采集,直连MES,实时采集设备、运行、环境信息,通过ERP&MES系统进行反馈和处理。
设备生产及环境数据收集
4.加强供应链合作,加大产学研智能创新与研发。
智慧能源管理。公司所有设备的智能电表均接入智慧能源云平台,用户可通过电脑、手机等实时查询用电效率,为用电、产出、生产运行提供精细化的分析数据和可视化管理。
智慧消防建设。消防监控摄像机在公司内全方位无盲区工作,全天候自动检测现场安全状况,并接入云平台。值班室、服务商、市消防大队三级联网,电脑、移动端可随时浏览,报警信息实时推送到手机。
可视化生产导航。ERP&MES实时采集的生产数据、设备数据经过分析处理,通过公司自主研发的可视化生产导航大屏展示在生产指挥中心和生产现场,现场人员无需查询,就能直观的看到数据信息,实现生产导航。
协同创新研发。公司与多家科技企业、高校、科研机构开展合作。“教科书生产周期与质量管控ERP/MES系统研发中心”针对订单成本、计件工资、设备直连、先进智能排产、可视化生产导航等进行应用研发,探索ERP&MES系统的深度应用;“印刷智能视觉检测系统研发中心”针对图书质量视觉检测、在线称重技术应用进行研发;“印刷智能制造研发中心”正在研发图书自动捆扎联动线、机器人智能码垛系统等,样机已投入生产试用,正在优化完善中。
建立智能化图书生产线。通过多方合作,改造现有图书生产线,安装传感器、智能箱体等边缘控制装置,增加智能检测设备,实现后端设施和物流设备自动化、信息系统网络化,探索建立智能化图书印刷生产线。
书刊印刷智能化生产线建设
打造印刷智能制造工业互联网云平台。公司与通信、平台、软件企业开展战略合作,共同探索“工业互联网+智能印刷”深度融合应用,依托“汇和”基础共性服务平台开展“印刷智慧工厂”试点示范应用。
智能建筑
“股利”
安徽新华的信息化、智能化建设已经进行了多年,成绩不一,我认为,最重要的是以下四点。
1、优化资源配置,降低运营成本。信息共享、提高效率、改善质量、降低成本、减少人力、节省时间、流程更新、组织变革等等——优化资源配置给企业运营带来的降本增效作用往往隐藏在冰山之下。
2、挖掘内部潜力,提高创新能力。信息化使得各类资源得到有效配置,打破决策、执行、运营、职能部门之间的各种壁垒,提高团队的业务协同、风险控制、管理决策和资源协调能力,提高公司的工作效率和创新能力。
3、规范企业管理,提高工作质量。业务与财务一体化,实行流程化管控;作业与设备一体化,实行协同生产;产量与质量一体化、流程化、标准化、规范化,提高了整体工作质量和产品质量,增加了顾客满意度。
4、转变观念,坚定发展信心。信息化管理项目的实施,不仅仅是技术和手段的提升,更是利益的调整、组织方式的转变、观念的更新,更重要的是给企业文化、员工思维带来新的变化。因变化而增强的创新动力和创新信心,为公司长远发展奠定了基础。
今年,突如其来的疫情,严重冲击了我国经济发展,印刷行业也不可避免地受到较大影响。疫情也让安徽新华意识到,必须加快企业智能化建设步伐:数字化、自动化、联动线,特别是印后工序少人力辅助工装的技术改造要加快,智能化生产线建设只提速、不降档;信息化建设从生产经营管理走向设备辅助、远程办公、网络会议、远程打样、在线可视化等多需求融合,多平台跨平台信息融合,工业互联网建设要加快;工作流程数字化、业务管理标准化、人力协同使用、预测性维护和远程运维支持日益成为关注焦点;练好内功、打造专业人才队伍、培养核心技术骨干、提高抗风险和应急能力成为演练课。
危与机从来都是并存的,化危为机——在变局中创新,以数字化、智能化赋能印刷,苦练内功提高自身“免疫力”,或许是当下印刷企业化危为机的主要策略。
(作者为安徽省新华印刷有限公司总工程师)